小农场、大能量,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有担当 时间:2021-05-11 点击量:次
江油市永胜镇凤姐家庭农场,2013年9月在江油市永胜镇文化新村成立,农场主刘小凤,中共党员,省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,江油市工商联执行委员,江油市永胜镇人大代表,江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黄荆凉粉制作技艺”传承人。
农场在永胜镇文化新村、新北村共流转土地201.7亩,在文化新村修建生产加工、办公、餐饮接待综合大楼2000㎡,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种养、农旅融合、餐饮接待、非遗文化传承等业务工作,16年8月农场通过“四川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”评定。
一、汶川地震返乡,重建家园创业。
2008年汶川地震,江油市是重灾区。为了恢复生产,重建家园,刘小凤从务工地成都回到了家乡,当看到因地震导致倒塌、损毁的房屋,看到年迈的父母,心中充满了歉疚。在恢复重建的空闲时间,她就到周边村社到处转转,看到当地大片良田无人耕作杂草丛生,低洼田地里柳生的柳树已碗口粗大小,水蜡烛等杂草在田间肆意生长,成为田间地头的优势群体。偶尔有在田间劳动的人,都是60、70岁的老人。耕作方式还是“弯弯犁头水牯牛,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是那样的原始,那样的艰难。当时已四十出头的刘小凤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,要是大家都不种田,谁来养活我们?刘小凤下定决心返乡不在外出务工留在当地创业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凤姐家庭农场在灾后荒芜的土地上诞生。
二、依靠农业科技,差异发展,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。
多年的外出务工经历,让刘小凤明白,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要立足、要发展,农业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。说干就干,刘小凤主动找到西科大、省农科院专家学者请教,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,确立了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,方向明确后,围绕方向,具体研究种什么?怎么种?养什么?怎么养?当时农场所在地有一种野生植物,名字叫“黄荆叶”,农场主及其家人都会用这种植物的叶片制作美味食品,于是,农场选择了人工驯化种植这种野生经济植物,开发出天然、绿色、生态、安全的黄荆凉粉,产品一经推出,立即得到市场的认可,销售异常火爆。
在养殖业上,选择了适宜放牧养殖、特色鲜明的“绿壳蛋鸡”养殖,从湖北恩施地区引进回来了“绿壳蛋鸡”鸡苗。种养结合,实现生态可循化发展。差异化农业的发展,取得了巨大成功,绿壳鸡蛋,一时成了人们送礼、自食、馈赠亲友的首选,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,绿壳蛋鸡养殖风起云涌,从一家裂变了几十家,推动了特色差异化农业的发展。
三、立足农业,发展乡村游,农旅融合多元发展。
当绿壳鸡蛋成为区域特色蛋品主流的时候,为避免供大于求而可能出现的恶意竞争,除了将绿壳蛋鸡养殖户召集起来,制定行业标准,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外。农场另辟蹊径,利用自身紧邻窦团山风景区的得天独厚自然优势,利用“黄荆叶凉粉制作技艺”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的技艺优势,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,整修房屋,形成了可同日接待100人休闲、娱乐、餐饮及30人住宿的接待功能。将非遗传承与农业乡村旅游有机结合,让游客们捡鸡蛋、逮土鸡、摘黄荆叶、自己制作黄荆凉粉等活动。在旅游接待中,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。
四、发挥引领作用,分享成败,助农创业。
农场先后被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评审认定为江油、绵阳、四川省示范家庭农场,凤姐看着一项项荣誉,心里明白荣誉的背后更是一份份责任。家乡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为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让更多的家庭农场得以健康发展,凤姐通过自身发展实践真切地体会到要建好家庭农场何其艰难。为了让初涉农业的返乡农民工、大学生、退役军人等创业群体创业少走弯路,农场主刘小凤引领家人,开始了义务传播、讲解,一方面接待市内、市外、省内、省外的农业从业者的上门参观、学习;一方面主动出击,深入市内外各农业基地送技能、送理念;同时,与各地成人教育学校合作,将农场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参观点,义务接待、义务讲解。
五、做公益,得点赞,公益路上不孤单。
农场主刘小凤及家人,其帮扶其他家庭农场发展义举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,深受社会好评,被她的先进事迹感染,先后30多位创业者加入义务帮扶团队。凤姐成了团队公认的主心骨、领路人,积极参与新北村合作帮扶等工作。所有的帮扶活动,群体成员自带车子、自付伙食费,纯义务性质,帮扶了困难群众,也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。
六、振兴乡村,有作为、有担当、讲责任、讲奉献
凤姐家庭农场,从最初的家园重建、产业恢复而诞生,到依靠科技、紧盯市场、不断转型而稳步发展,再到后来的责任担当、义务奉献,一步一步走来,是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。作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,有作为、有担当、讲责任、讲奉献。在努力强化自身农场建设的同时,为其他农场的发展、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上一篇:2021年江油市“科源杯”乒乓球四城市邀请赛成功举办
下一篇:“学党史、办实事”双创巡诊活动
---江油市永胜镇凤姐家庭农场
江油市永胜镇凤姐家庭农场,2013年9月在江油市永胜镇文化新村成立,农场主刘小凤,中共党员,省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,江油市工商联执行委员,江油市永胜镇人大代表,江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黄荆凉粉制作技艺”传承人。
农场在永胜镇文化新村、新北村共流转土地201.7亩,在文化新村修建生产加工、办公、餐饮接待综合大楼2000㎡,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种养、农旅融合、餐饮接待、非遗文化传承等业务工作,16年8月农场通过“四川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”评定。
一、汶川地震返乡,重建家园创业。
2008年汶川地震,江油市是重灾区。为了恢复生产,重建家园,刘小凤从务工地成都回到了家乡,当看到因地震导致倒塌、损毁的房屋,看到年迈的父母,心中充满了歉疚。在恢复重建的空闲时间,她就到周边村社到处转转,看到当地大片良田无人耕作杂草丛生,低洼田地里柳生的柳树已碗口粗大小,水蜡烛等杂草在田间肆意生长,成为田间地头的优势群体。偶尔有在田间劳动的人,都是60、70岁的老人。耕作方式还是“弯弯犁头水牯牛,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是那样的原始,那样的艰难。当时已四十出头的刘小凤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,要是大家都不种田,谁来养活我们?刘小凤下定决心返乡不在外出务工留在当地创业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凤姐家庭农场在灾后荒芜的土地上诞生。
农场主 刘小凤女士
二、依靠农业科技,差异发展,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。
多年的外出务工经历,让刘小凤明白,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要立足、要发展,农业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。说干就干,刘小凤主动找到西科大、省农科院专家学者请教,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,确立了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,方向明确后,围绕方向,具体研究种什么?怎么种?养什么?怎么养?当时农场所在地有一种野生植物,名字叫“黄荆叶”,农场主及其家人都会用这种植物的叶片制作美味食品,于是,农场选择了人工驯化种植这种野生经济植物,开发出天然、绿色、生态、安全的黄荆凉粉,产品一经推出,立即得到市场的认可,销售异常火爆。
在养殖业上,选择了适宜放牧养殖、特色鲜明的“绿壳蛋鸡”养殖,从湖北恩施地区引进回来了“绿壳蛋鸡”鸡苗。种养结合,实现生态可循化发展。差异化农业的发展,取得了巨大成功,绿壳鸡蛋,一时成了人们送礼、自食、馈赠亲友的首选,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,绿壳蛋鸡养殖风起云涌,从一家裂变了几十家,推动了特色差异化农业的发展。
绿壳鸡蛋、黄荆凉粉
三、立足农业,发展乡村游,农旅融合多元发展。
当绿壳鸡蛋成为区域特色蛋品主流的时候,为避免供大于求而可能出现的恶意竞争,除了将绿壳蛋鸡养殖户召集起来,制定行业标准,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外。农场另辟蹊径,利用自身紧邻窦团山风景区的得天独厚自然优势,利用“黄荆叶凉粉制作技艺”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的技艺优势,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,整修房屋,形成了可同日接待100人休闲、娱乐、餐饮及30人住宿的接待功能。将非遗传承与农业乡村旅游有机结合,让游客们捡鸡蛋、逮土鸡、摘黄荆叶、自己制作黄荆凉粉等活动。在旅游接待中,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。
农场农旅融合接待场地
四、发挥引领作用,分享成败,助农创业。
农场先后被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评审认定为江油、绵阳、四川省示范家庭农场,凤姐看着一项项荣誉,心里明白荣誉的背后更是一份份责任。家乡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为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让更多的家庭农场得以健康发展,凤姐通过自身发展实践真切地体会到要建好家庭农场何其艰难。为了让初涉农业的返乡农民工、大学生、退役军人等创业群体创业少走弯路,农场主刘小凤引领家人,开始了义务传播、讲解,一方面接待市内、市外、省内、省外的农业从业者的上门参观、学习;一方面主动出击,深入市内外各农业基地送技能、送理念;同时,与各地成人教育学校合作,将农场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参观点,义务接待、义务讲解。
农业创业技能培训
五、做公益,得点赞,公益路上不孤单。
农场主刘小凤及家人,其帮扶其他家庭农场发展义举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,深受社会好评,被她的先进事迹感染,先后30多位创业者加入义务帮扶团队。凤姐成了团队公认的主心骨、领路人,积极参与新北村合作帮扶等工作。所有的帮扶活动,群体成员自带车子、自付伙食费,纯义务性质,帮扶了困难群众,也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。
助力公益活动
六、振兴乡村,有作为、有担当、讲责任、讲奉献
凤姐家庭农场,从最初的家园重建、产业恢复而诞生,到依靠科技、紧盯市场、不断转型而稳步发展,再到后来的责任担当、义务奉献,一步一步走来,是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。作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,有作为、有担当、讲责任、讲奉献。在努力强化自身农场建设的同时,为其他农场的发展、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下一篇:“学党史、办实事”双创巡诊活动